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是我军医学类高等院校,是全军卫勤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重点建设院校、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高校,大学赓续人民陆军1931年创办第一所军医学校的“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因战而生、向战而行、为战而强,是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军事卫勤人才和提供医疗服务的主阵地。
大学本部位于重庆,前身是建于1941年的太岳军区卫生部卫生教导队(第七医大学前身),1954年第六军医大学(南昌)并入第七军医大学(重庆),1975年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以第三军医大学为基础,纳入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西部战区陆军综合训练基地军医训练大队等单位调整组建陆军军医大学,对外可称“第三军医大学”。
2024年4月23日,习主席亲临大学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军医大学的目标方向,深刻阐明如何办院校、怎样育人才等带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为大学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秉持“坚持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培养德才兼备新时代红色军医”办学思想,紧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医大学”奋斗目标,弘扬“求实、创新、勤奋、献身”优良校风,聚焦“军事医学部队一流、通用医学世界一流”建设标准,牢固树立“德才兼备、红医胜战”的育人理念、“以战领教、质效为本”的教学理念、“教研结合、勇攀高峰”的学术理念、“依法从严、育人为本”的治校理念、“强军向战、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不断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培训任务
大学是医学类高等教育院校,主要面向陆军、火箭军、武警部队培养医疗卫生军官和文职人员,同时面向全军培养医疗卫生军士,主体培训任务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军士职业技术教育、军官晋升教育(初级指挥教育),同时,还承担军官岗位专业培训、文职人员岗前培训、文职人员专业培训、军士晋升培训、新兵入伍训练、对外军事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和地方应急医疗救援力量培训等任务,是全军培训层次最多、培训体系最全的院校之一,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始终位于第一方阵。
二、学科专业
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大医学主干学科进入A类行列,成功入选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个A类学科已进入军队院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培育对象,正努力奋进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类别7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军队“双重”建设学科专业领域3个,重庆市“一流学科”6个,10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ESI前1%,临床医学进入前1‰。
三、师资队伍
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7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专业技术少将、待遇级别五级(技术三级)以上专家27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10余人次,59人入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13个团队入选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
学校占地9079亩,编设基础医学院、研究生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军事预防医学系、药学与检验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与影像医学系、高原军事医学系、医学心理系、护理系等14个院系。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各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医药基础研究中心各1个,军队后勤科研重点(功能)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
校本部图书馆占地9400平方米,总藏书量147万余册,期刊2.1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100余个,中外文硕博士论文191万余篇。拥有45个智慧教室和互动录播教室,田径场、单双杠训练场、恒温游泳馆等共同训练场齐全、配套设施完善。学校所辖医院医疗设备先进,拥有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单孔手术机器人、PET核磁、7.0T核磁共振、术中核磁、射波刀、TOMO刀、大型高压氧舱群、神经导航系统等高精尖仪器设备,总值近70亿元。
五、丰硕成果
大学是陆战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特色医学科技创新高地、军队预防医疗保健基地、红色军医文化传承阵地和军队卫勤重要战略支撑。在80余年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姓军为战办学方向,形成了鲜明的军事医学特色和优势,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
(一)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红色军医,全面实施课程“军事+”“科技+”改造,先后为部队输送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20万名,成长出20位院士、160余位待遇级别五级(技术三级)以上专家,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国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等英模典型。
创建现代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三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军队级教学成果奖19项,获评全军“教学优秀单位”。本科生学员毕业联考通过率100%,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等竞赛项目中屡获全国、全军最高奖,在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任务中冲锋陷阵,展现了红色军医风采。
(二)军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形成了以战创伤医学、高原军事医学、军事预防医学等为代表的军事医学学科体系,创新牵头构建陆军特色医学体系,拥有全国唯一的“创伤与化学中毒”全国重点实验室、亚洲最大的高原环境模拟低压舱群,成功研制我国首列卫生列车、我军所有型号装甲救护车和系列战伤急救器材,牵头建设全军高原医学研究中心,2种常见耐药菌疫苗成果转化8.1亿元。获得以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标志的2000多项科技奖励,在CNS主刊和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主刊上发表原创性论著18篇。
(三)医疗服务保障品质卓越
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长期稳居全国百强行列,在军队医院首次综合绩效考核中均进入全军6所A+医院行列。全校共获批全军临床重点专科40个,获批数量居全军首位,牵头组建陆军首批16个战创伤专科联盟。烧伤、战创伤、病理学、血液学、检验医学、整形外科、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心血管、感染、神经等学科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微创外科、精准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肿瘤生物治疗、辅助生殖、基因诊治、医疗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特色前沿技术。指令性帮带26家军地医疗机构,连续11年对埃塞俄比亚开展军事医疗援助,援建埃军高技术医院全面开诊。常年派遣医疗队深入高原、边防、海岛开展“红色军医边关行”活动,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获得官兵一致好评。
(四)卫勤战备建设坚强有力
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印中越自卫反击战等,忠实履行救死扶伤神圣职责。建有全军“卫勤综合训练基地”“战创伤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卫生列车训练基地”等实战化训练平台,多次代表我军赴国外执行联合演练、国际救援、医疗服务等重大任务。在抗击非典、抗击埃博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震救灾等数十次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了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两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多个集体和个人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个人。先后5次组建女兵方队参加首都阅兵。(2025年6月更新)